出版時間:2005-10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作者:沈祉杏 頁數:327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柏林可以說是歐洲唯一一座將20世紀滄桑全都錄的城市,世紀初的繁華、世紀中的戰事以及政治上的冷漠,一一展現在她城市的肌理脈絡中;作為統一后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首都,肩負著厘清德國過往與未來的重大使命,然而除卻冰冷理性、代表著富強現代國家的分類指標,尋常的她散發出什么味道?透露出什么風華? 她有一種難以言喻、在其他城市里感覺不到的獨特調調,說不上是舒適悅人的,只能說她是有個性;就像德國電影《羅拉快跑》里的羅拉,染著怪異橘紅色頭發,長得不美不丑,也非有棱有角,身材雖高卻不修長優雅,衣著既不時髦也不復古,個性叛逆孤僻,表情冷冷,但意志力堅強,總想一再改寫歷史。 本書以德文“Berlin”(柏林)、“Einheit”(統一)、“Raum”(空間)、“Leben”(生活)、“Internatinal”(國際)與“Nachdenken”(省思)分章,這些德文字所涵構的主題,與兩德統一后的柏林都市、建筑發展有著深切的關系。在這些德文字義涵指的主題下,挑選出統一之后柏林的新建設案例,案例的挑選標準以下列指針為準則:1. 所涉及的問題較具代表性;2. 在建筑上達到較為優秀的成績。 柏林城市,無論是政治、戰略、經濟或是人文方面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像這樣大規模的城市重建,在近代以降的歐洲城市中尚未發生過,可以預期所面臨的高度困難;另外,第二次戰后德國政府傾向政治人性化,加上德國民族性的天生謹慎,在面臨都市重建問題時,必然采取了非常慎重的處理方式,因此可以預期,無論手法高低與成果如何,這些都將提供都市計劃與建筑界許多寶貴的經驗。
作者簡介
沈祉杏,柏林藝術大學建筑碩士、柏林工業大學建筑工程博士。曾于德國柏林Feddersen und v. Herder 建筑師事務所、德國柏林Widak建筑師事務所,以及臺北科技大學與臺南昆山科技大學擔任助理教授?,F于北京成立MO>AR>architecture research studio(摩阿建筑研究室),擔任負責人。
著有:《歌樂美──土耳其卡葩多其亞的庶民建筑》、《日治時期臺灣住宅發展1895 - 1945》、《穿墻故事──柏林》。
書籍目錄
1 柏林城市印象拼圖 眾生相——柏林人 她的往昔——柏林黃金20年代 靜止的流動場所——柏林的車站 逛大街何處去——柏林的廣場 歡樂與美麗的訴求——柏林的大型集會 井井有條的自然——柏林的綠地與水2 統一后的政治性建筑詞匯 民主與透明政治的象征——舊帝國議會大廈 政治與戲劇——總理府 無聲的莊嚴——總統府 邁向透明的“法西斯”——外交部 專利事業的多元訴求——聯邦印鈔廠 開放的中間路線——社會民主黨黨部中心3 關于曾經消失與新興的城市空間 尋找失落的城市中(重)心——柏林宮殿廣場 保守與前衛的爭執——巴黎廣場 不是廣場的廣場——亞歷山大廣場 資本主義的快餐連鎖店——波茨坦廣場 迷霧中都市計劃——布來沙德廣場 柏林的巴黎夢——歷史博物館4 純屬輕松的市民生活 內院天地中的商機——市中心區的美術館與咖啡館 大眾消費與建筑實驗室——弗里德里希購物走廊 頹廢的創造美——塔哈拉斯 古典的現代——漢堡火車站現代博物館 高科技的詩情畫意——菲樂多隆 純柏林口味啤酒——文化釀造場5 各國競艷 使館建筑新界面——北歐諸國大使館群 雕塑性的律動——墨西哥大使館 國家與個人風格的對話——奧地利大使館 有限中的無限——荷蘭大使館 歷史與政治的雙重使命——以色列大使館 殘存的后現代建筑——英國大使館6 對于歷史的反省 歷史的包袱與大師的秀場——猶太博物館 輕快的沉重記憶——海因茨—加林斯基小學 絕對建筑的堅持——暴政地形 紀念碑本質的爭議焦點——記憶之地 圍墻線上的故事——和解教堂 無所不在的歷史警惕——紀念建筑與紀念裝置跋附錄 柏林簡史 圖片出處 參考書籍 名詞釋譯
媒體關注與評論
柏林,曾經是一個陸地上的孤島,曾有著一道捉弄命的隔離長墻,而今,堅固的墻早已倒塌,東西兩邊的人也已經可以自由穿越而過,但面對城市里坑坑洞洞的歷史遺跡,該怎么重新出發?
編輯推薦
柏林,曾經是一個陸地上的孤島,曾有一道捉弄命運的隔離長墻,而今,堅固的墻早已倒塌,東西兩邊的人也可以自由穿越而過,但面對城市里坑坑洞洞的歷史遺跡,該怎么重新出發?本書作者以一個建筑人以特有的審美眼光重新審視這座城市的建筑風景,為你交出了一份獨特的柏林城市印象拼圖。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