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1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趙鼎新 頁數:312 字數:221000
Tag標簽:無
前言
2004年起我開始在國內發表文章。這些文章大致可以歸為三類:其一是關于中國歷史形態問題,同時向讀者介紹西方歷史社會學研究的現狀和發展;其二是關于民主化問題,旨在通過我多年的治學和對東西方社會的了解,從理論上指出威權政體和民主政體(特別是不成熟的民主政體)各自存在的問題,論證現代國家建立在民選政府基礎上的必要性;其三是關于群體性抗爭運動的研究,目的是對西方理論進行批判性梳理,并對當前中國和世界上發生的社會運動和群體性事件進行分析。本書所收錄的文章主要集中在民主化和群體性抗爭運動這兩個方面。在公共領域有影響力的國內學者慣于從個人所持的價值觀出發來分析問題,或是“左派”,或是保守派,或是自由派,彼此之間界限分明。國內讀者也有類似的閱讀習慣,喜歡用這些標簽來對作者及其觀點進行歸檔。但是,如果讀者從這一角度來理解本書的話,也許就會產生困惑。國內有人稱我為自由派,有人認為我是新“左派”,有人甚至戲稱我是“高級五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文章中的有些結論似乎對各方都予以支持和抨擊,旗幟不甚鮮明。在這兒我想說的是:如果讀者帶著如此成見來讀這本書的話,獲得的可能只是一系列誤解。這并不是說筆者作為一個社會成員沒有自己的價值立場。我認為自己是一個自由主義者,但絕不是一個國內意義上的“自由主義者”。當前國內大多數較有影響的自由主義者在美國語境下都應該稱作libertarians。我不是一個經濟自由主義者,我推崇波蘭尼,并且從來就不認為市場是萬能的。在這個意義上,我有明顯的“左派”傾向,可是我與國內語境下的新“左派”和老“左派”毫無關系。我關心中國的前途,為中國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高興,對中國的許多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感到擔憂,并希望中國的下一代不再經歷我們這代人曾經歷過的磨難。但是,這并不是烏托邦情懷,或者說我看待具體的社會問題時有很強的現實感。我的現實感不僅僅來自于我對“文革”“極左”路線的反思,更來源于我對中國一代代“理想主義青年”的所作所為以及背后展現的人性的深入觀察。我的童年生活是在上海的下層社會中度過的,“文革”期間又在寧夏當了8年工人,因此對廣大勞動者的權益和所思所想有著呼吸與共的理解和同情,而與形形色色的精英優越感格格不入。但我不是一個民粹主義者,因為我對廣大勞動階層的弱點和可悲之處也有著深切的了解。最后,我堅持理性精神并肯定大多數的現代價值觀,但是我并不持有進步史觀。我們當然要向西方學習,但是我們不應當簡單地把中國的過去標記為“專制”和“落后”,為了今天的種種目的而對傳統進行一種非歷史性的鞭撻;我們也必須看到當代西方文化和體制中存在的問題,但是我們完全沒有必要通過美化中國的文化和歷史來兜售一個從來就不完美的文化,或者構想從來就不存在也不會存在的理想國際秩序或者是理想國。在我眼里,前者表現出的是國人在近代被列強打出來的自卑和逆反心態,后者則反映了國人近年來剛富裕起來之后產生的暴發戶心態。我的現實主義立場肯定會影響我做學問時選題和提問題的方式。但是,許多時候,我的價值觀與我文章的分析方式及其結論關系并不大。這是因為,在樹立了問題意識后,在解答問題時我遵從的原則是讓材料說話,當調查材料與我原有的價值觀產生沖突時,始終以調查材料為準。這就是為什么我文章中的觀點和結論在國內會引起持有不同價值觀人士的興趣、不滿和誤解。我做學問的這一方法并不僅僅來自于我的學術訓練,我從來不認為自己的價值觀具有一種天然的道德正當性。相反,我認為一個較為完美的世界應當是各種思想和政治力量共存、碰撞和交融的結果。我不覺得我的聲音在當前中國會引起多大的共鳴,我只希望有心的讀者能從中聽到一種不同的聲音。
內容概要
有人稱我為自由派,有人稱我是新左派,有人甚至戲稱我是“高級五毛”。
我自認為是個自由主義者,但我不是一個經濟自由主義者。
我關心中國的前途,但我沒有任何烏托邦情懷。
我與廣大勞動者的權益和所思所想有著呼吸與共的理解和同情,而與形形色色的精英優越感格格不入;但我不是一個民粹主義者,因為我對廣大勞動階層的弱點和可悲之處也有著深切的了解。
《民主的限制》這本關于民主與社會運動的作品,在這個民意沸騰的時代,在這個群體性事件層出不窮的時代,適逢其會。
民主是什么?民主為什么?民主應該怎么推進?群體性事件的多發是好是壞?當微博改變世界的時候,很多人大概以為,我們朝著民主邁進了一步。其實,我們只是困在“民主”、“自由”之類的名詞面前,夾纏不清,難以寸進。
《民主的限制》作者趙鼎新教授,用生活化的語言,用當前社會的一些事件,討論了如自由民主、群體事件、網絡爭論等話題,解釋了什么是民主和社會運動,我們應該怎么促進民主,糾正了大眾對于民主的誤讀和誤解。
《民主的限制》既延續了學者一貫的嚴謹,也相當通俗地解答了社會和民眾對于民主這個話題的疑惑。
作者簡介
趙鼎新
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浙江大學千人計劃教授,研究領域包括政治社會學、社會運動和歷史社會學。著有《社會與政治運動講義》《東周戰爭和儒法國家的形成》《天安門的力量》(英文版)等?!短彀查T的力量》相繼獲得美國社會學學會2001年度亞洲研究最佳圖書獎、2002年度集體行動和社會運動研究最佳圖書獎。
書籍目錄
自 序
輯一 [民主]
民主的生命力、局限與中國的出路
民主的限制—評王紹光《民主四講》
民主轉型如何可能?—評俞可平的民主思想
“天命觀”及政績合法性在古代和當代中國的體現
民主是現代國家最為穩定的合法性基礎
現在搞民主比80年代好
輯二 [社會運動]
中國社會抗爭35年來的走向
階級政治還是民粹主義政治
倫敦騷亂
西方社會運動與革命—站在中國的角度思考
國內公共事件與公眾參與
中國沖突性政治的民粹化傾向
追尋革命與運動背后之理
靠“錢”管不了社會,要靠社會自我博弈
輯三 [媒體]
霸權文化缺失下的中國新聞和社會運動
微博、政治公共空間和中國的發展
媒體、民主轉型與社會運動
制度化解決社會矛盾才是正道
章節摘錄
微博、政治公共空間和中國的發展我寫過一篇《倫敦騷亂》,講倫敦騷亂中推特等微博工具所扮演的角色與中國媒體和微博在同樣性質事件中的表現有何不同,講了英國的推特如何從一開始鼓動騷亂,到后來積極投入“滅火”行動。第二,就是《時代周報》采訪我后刊出的《微博已經改變了中國》。其實那時我自己也沒微博,就在寫《倫敦騷亂》這篇文章時稍微研究了一下推特而已。這次許紀霖要我講微博如何改變了中國,還真把我難倒了,于是我悄悄“穿上馬甲”注冊了一個微博,在里面悄悄觀察,然后比較美國推特和中國微博的區別在什么地方。我把紀霖先生的邀請當作一個機會并依照學者做課題時寫開題報告的方法和思路,對自己的一些觀察和體會作了初步總結。我的報告分為四個部分,前三部分是從分析視角來論述的,最后一部分則得出了初步結論。中國的微博特色 網民更可能被操縱作為一種輿論媒體、自媒介,微博具備什么性質呢?這個很重要,比如現在我說的話,教室里離我遠的、近的人都能聽見;如果我在桌上刻個字,離我遠的人就看不見,但這個字永遠都在這個桌子上,而我說的話如果沒有被錄音,這些話說完就沒有了。這說明什么問題?就是說我的話用口語來傳聲和用書寫來表達,其性質是不一樣的,話傳得遠,寫則保留時間長。這是最簡單的道理。加拿大有一個叫麥克盧漢的人把這個原理稱之為“媒介即信息”,即不同的媒體本身就具有不同的性質。這很重要,比如,關于法國革命形成的理論很多,其中有一種理論認為報紙的出現是一個重要原因。報紙出現之前這個世界上沒有公眾輿論這種東西,可以說,是報紙為公眾輿論的產生提供了可能。問題是路易十六不知道這一新生事物的厲害,因此也沒有采取相應的措施,所以出了大問題。后來收音機出現了,電視出現了。電視的出現打破了時空。電視出現前老百姓基本上是看不到國家領導人的,這十分有利于政治家制造和維護其神秘感;電視出現后政治家常常在電視新聞上露臉,雖然電視新聞可以剪裁,但是一個政治家作為常人的一面還是會不斷地在新聞中被展現的。久而久之,國家領導人身上的神秘感就會削弱,或者說電視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一個國家的政治權威。再說性別問題。原來女人看女人書,男人看男人書,現在男人女人在電視前往往看的是一樣的節目,或者說主要是由男人制作并往往帶有男性視角的節目。長此以往,女人們就會把這些節目中男性視角下的英雄視為自己的榜樣,她們的思維方法就會向男性靠攏,這就對男性的權威構成了挑戰。美國就有學者用這一機制來解釋當代西方女權運動的興起和發展?,F在我們來講微博。與傳統媒體相比,微博既有報紙的性質也有電視的性質,它是全媒體。在微博時代,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辦一份“報紙”,而你的“報紙”影響力的大小將完全取決于讀者的接受程度。從這個意義上說,微博是一個徹底民主的且可操縱性很強的通訊手段。說它是最徹底的民主是因為微博只需寫寥寥幾句話,只要知道怎么用微博,誰都能寫,寫得好壞也無所謂;說它可操縱性強,是因為微博中的聲音不具有“一人一票”的性質。我在谷歌中曾經搜索“新浪微博粉絲”這幾個字,結果出來的居然是一堆刷粉絲的廣告:這個保證“優質微博粉絲永久不掉”,那個說它“同時承接轉發評論、紅人轉發、投票以及加V認證服務”,這個報價“新浪微博粉絲2元1千,17元1萬”,那個鼓動你撥打某某粉絲熱線,說是今日特價等。只要一個人掌握著大量的金錢或者某種技術,那個人就能通過雇用“水軍”把自己的聲音做大,于是就形成了虛假輿論。這里面可操縱的余地太大。在現實世界中,我們必須把自己在臺前和臺后的行為作出區隔。在親戚、同事、朋友面前,以及在不同的公開場合,我們的表現需要與這些場合下大家期待的表現方式相符,否則會給自己和其他人都帶來很大的麻煩。比如,某一天你在一個朋友家里聚會,碰到一個人,他不但與你話不投機,而且品行也不怎么樣?;丶液?,在家人面前你怎么罵這小子都沒有關系,但是在聚會中你就必須保持做人的禮貌。如果你在聚會中毫無顧忌地當著大家的面把該人數落一番,并把聚會攪得不歡而散,大家就會覺得你很不懂道理。前臺行為和后臺行為的區隔是我們社會文明處事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則。但是在微博的公共空間中,前臺行為和后臺行為的界限不再清晰。微博中的言論是面向社會的,它們本來應該是前臺行為。但是微博中許多人并不在自己熟悉的圈子內混,不少人的真實面目我們完全不清楚。這些人因此能在微博中動輒破口大罵,不怕受到任何懲罰。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微博公共空間的出現把人類的許多后臺行為都前臺化了,這就是微博語言暴戾趨向背后的結構性原因。從微博公共空間的這些性質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微博平臺一方面缺乏現實社會中的禮儀和權威關系的約束,而另一方面卻特別容易在網絡公司、金錢和國家等的操縱下迅速形成虛假輿論和權威。從一定意義上說,在微博公共空間中,人們的表現會接近于Le Bon所描述的“烏合之眾”,他們一方面表現得特別不服從權威,另一方面又在操縱下特別容易對權威產生崇拜甚至是盲從。微博中的狂熱之士很像“文革”中的紅衛兵:一邊喊著打倒一切、懷疑一切,一邊喊著誰敢反對毛主席我們就打倒誰。我的初步調查顯示,美國的推特與中國的微博至少有如下不同:美國的推特一條只能顯示140個英文符號(寫不了幾個字),它的微博評論只能顯示5條,轉發次數最多也只能顯示出50+,并且美國的推特沒有長微博功能。我不知道推特公司作出這些限制是出于什么考慮。但因此產生的一個結果是,在美國,推特不能夠替代博客的功能,事實上,美國的許多重大爭論,比如說關于美國宏觀經濟政策的爭論,都是在博客空間里進行的。在中國,微博可以無限制地添加評論,顯示很精確的轉發數,還帶有長微博功能。這些性質不但使得微博在中國有替代博客的趨勢,而且加大了“水軍”在中國微博中的重要性,使其更容易形成強勢意見領袖和網絡紅人,而網民也有了更大的被操縱的危險。美國的推特完全沒有取得微博在中國的地位。微博論戰多涉及意識形態層面弄清楚了微博的性質后,我們把視角轉入另一個層面,即微博中大量出現的各種討論和爭論,其本身具有什么性質?簡單講,除了自然科學知識外,這世界上存在的大多數知識都是模棱兩可的,或者說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正確或錯誤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既然微博上的許多討論是在意識形態層面上的討論,這些討論就會服從意識形態權力的一些基本特性。與本文有關的意識形態權力的特性有兩個:第一是在意識形態層面上辯論出輸贏的不可能性。兩個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士辯論,結果往往都會覺得自己贏了。除非用強制手段,簡單的說服是難以改變另一個人的價值觀的。第二是價值觀社會存在的自然多樣性。一個人所持的價值觀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他的經歷和性格所決定的,不同的經歷和性格自然就會導致人們采取不同的價值觀和對同一價值觀作出不同理解。意識形態權力的這兩個特征決定了微博公共空間爭論的基本特點:雞同鴨講,自說自話。比如,針對韓寒作品代筆問題,微博上引發了一場爭論。我本以為這一場爭論的核心是真假問題,而不是價值觀問題,因此是比較容易說清楚的。但是,我馬上發覺支持韓寒的人士大致可分為相互重疊的三類人士。第一是原教旨自由主義者。這些人士認定了韓寒是他們的盟友,并且認為對韓寒打假是政治陰謀。對他們來說,如果韓寒倒了就意味著自由主義倒了。韓寒作品代筆問題是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層面上的問題,不是一個簡單的真假問題。第二就是被大家稱之為“韓粉”的群體。韓寒不用讀大學卻成為知名小說家和公知,不用努力卻能揮金如土,再加上韓寒打扮得很酷,既能開賽車又能作曲唱歌,比明星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樣的生活哪個年輕人不羨慕?他們對韓寒的崇拜猶如宗教信仰,而保衛韓寒自然就成了他們的責任。第三,就是一些缺乏常識的人,對于這些人來說,什么都可以是例外,什么奇跡都可以發生,常識簡直就是對他們認知的褻瀆。這三類人的存在把這個簡單的問題搞得十分復雜,讓那些自認為通過展現大量“客觀”事實就能說服大眾的人士大跌眼鏡。民眾思維特征:反權威、民粹、缺乏常識我以“韓寒作品代筆問題”做例子是想說明:一旦加入意識形態層面上的東西,即便是一個十分簡單的問題,在網上要取得共識也是不可能的。意識形態性質決定了微博上的討論具有一種原生的混亂多樣性。問題是,在不少話題上,微博中的討論卻又能形成巨大的輿論一致。這是為什么呢?一般來說,當我們看到一個社會中某種意識形態或者看法占據強勢地位后,首先想到的不應當是這一意識形態如何正確,而是要觀察這一意識形態背后有什么強制性或者是半強制性力量的支持。在現代社會,國家是最為強大的強制性組織,而宗教組織和學校則是兩個最為顯著的半強制性組織。從這個意義上說,你們今天如果認為我演講得好,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學校教育已經規范了你們的思維方式,使你們形成了很強的認知依賴。其實,世界上還存在著另外一種對社會思潮進行規范的力量,那就是一個時代性思維方式?!芭状罅看嬖凇痹浭菤W洲社會的共識,“二戰”后法西斯主義聲名狼藉,“文革”后“極左”路線和專制政治成了過街老鼠,這些都是時代性思維方式的例子。時代性思維方式往往是以前強制性社會行動的非期然性結果,它同時也必須有強制性或者是半強制性權力的支持才能得以長期維持。我認為,決定當前中國時代性思維方式的最主要特征就是社會共識的缺乏,而這種共識的缺乏主要基于以下四個原因。第一,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式微,而國家又拿不出可替代的、能被廣泛接受的意識形態取而代之。因此,國家不得不把其合法性主要建立在“績效”上,并失去了建構一個主流價值觀的能力。第二,中國古代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是儒學。但是,儒學賴以生存的制度性基礎,如科舉制、宗法制和宗族制,都已經被革命洪流徹底摧毀。在當今中國,儒學已淪落為一個無足輕重的哲學體系或意識形態,而其他宗教與倫理體系也沒有取儒學而代之的能力。因此,宗教也不能為社會提供主流價值觀。第三,中國當代中學和大學人文教育方向不明。這兩年我們在搞人文教育、核心課程。西方的核心課程背后的動因很簡單:灌輸西方現代社會中占主流的理性精神和人文主義精神。但是在中國,我們的人文教育到底要教什么東西?中學和西學之間應該是什么關系?當前中國核心價值觀的基礎到底是什么?我們學校和國家的關系應該怎么定位?這些問題都沒有得到解決。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中學和大學人文教育方向很模糊,因此也很難為建構主流價值觀作出貢獻。簡而言之,當前中國的大學就其本質來說只不過是學習和模仿當代西方技術的技校而已。第四,當前中國的主流媒體在若干重要領域的報道得不到國民的尊重,他們因此也不能在這些領域為主流價值觀的建構作出貢獻。這四個因素加在一起就造就了當前中國民眾的主流政治思維特征:反權威、民粹和缺乏基本常識。最簡單的爭論在微博中也無法取得共識先前討論的微博的性質和意識形態的性質在民眾的這一思維方式下得到了如下的體現:第一,在當前中國的微博中,即使是最為簡單的爭論也幾乎難以達成共識。因此,微博上一旦產生大論戰,只有自我感覺良好或者心理狀態受外界影響較小的,或者思維相對偏執和頭腦相對簡單的人才能在微博中堅持下來。在我“穿著馬甲”觀察微博期間,就見到了不少退出微博的聲明,而以下摘錄的一個博主在退出微博前發表的聲明頗能說明問題:1. 自從玩微博以后,我從一個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齋讀書人,變成了社會新聞的熱情關注者,并常常對社會事件發言。我現在發現,微博帶給我的快樂遠遠抵償不了它帶給我的痛苦,過分的社會關懷讓自己長期處于憤怒和焦慮之中,寫完一篇社會評論后又容易失眠。2. 看來,我不太適合開微博,也不宜于過分關注社會,當今中國讓人憤怒的事太多,我自己又特別容易激動,這樣會讓自己長期處于一種焦灼、騷動之中。還是回到書齋中讀書,回到課堂上教學,這更適合于我的興趣和個性。3. 因此,我今天刪除了自己最近的部分微博,不想再討論××這種骯臟的事情,××接受采訪前后矛盾和撒謊的樣子太惡心,××這類事情不值得投入過多精力。但是,微博上像××這樣的事情太多了,只要你上微博逛一逛,像××這樣的人你繞也繞不開。我們可以不同意他的具體觀點,但是該博主在退出微博時的心態很具有代表性。第二,在反權威和民粹思潮成為主流的情況下,在社會缺乏基本共識的背景下,誰敢在微博中“打擦邊球”“對抗國家”、訴諸民粹,誰就能通過操縱民意而做大。我給“對抗國家”加上引號是想指出當前出現的不少“對抗國家”的“擦邊球”行為實際上只是在消費大眾思潮。說實話,這也是當前中國政治騙子和文化騙子特別多的主要原因。在中國有消費國家體制的,消費自由主義的,消費民族主義的,消費“左傾”思潮的,消費民粹的,消費保守主義的,消費儒學的,應有盡有。這市場實在是太大了??梢灶A見,一有風吹草動,微博就會成為傳播信息和謠言的陣地。如果有人說微博在今后的一場“狗尾巴草革命”中會扮演主要角色,這也是很有可能的。在這種微博環境下引發的動蕩,其后果不可小覷。但是,在一個缺乏主流價值觀的體制下成長起來的人們是缺乏集體反思能力的。動蕩之后,他們中的“精英”當然會進行“反思”,甚至會對以前的天真想法和行為表示后悔。但是在后悔的同時,他們中的各路人馬立即就會繼續帶著一種教主和消費民眾的混雜心態,為中國的出路繼續提出各種天真的設想,試圖帶著更為天真、既可憐又可惡的百姓,把中國從災難引向災難。當然,我希望我以上的這些“預測”都是錯誤的。的確,社會科學的一個特點就是被廣為接受的“預測”會改變人們對社會的理解和行為方式,乃至社會的發展方向,從而使預測變成現實。我衷心希望本演講的論點從根本上就是錯的,或者至少是在中國社會的發展中變成錯的。
編輯推薦
《民主的限制》編輯推薦:不左、不右,不“五毛”,打破對“民主”、“自由”的誤讀和誤解,解答什么樣的民主是真正的民主。
名人推薦
我所認識的趙鼎新教授,既有科學家的嚴謹,又有社會學家的敏感。他在立場上很難歸類,也常常為庸眾所誤解。然而,這正是一個社會學家的本色:不向權力靠攏,也不取悅于大眾,只是本著自己的學術良知,冷靜地告訴世界:其實皇帝和他的造反者,都沒有穿衣服?!S紀霖(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